
实践团队赛前调试代码

实践团队在比赛现场的合影
2025年7月10日,南京财经大学“听见视界”团队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上,成功演示了自主研发的多模态智能导盲系统。该系统在复杂室内场景中实现障碍物实时检测与深度估计,其技术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获现场评委关注。
本届大赛以“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”为主题,首次增设人工智能赛道。赛事组委会强调,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必须扎根于真实场景,要求参赛队伍围绕生产管理、民生服务等实际需求设计AI项目,在1小时内完成技能操作、系统演示与项目讲解的全流程考核。这不仅考验技术实力,更考验团队对社会需求的洞察力与问题解决能力。“听见视界”团队带着对视障群体的深切关注,从备赛初期就将目光锁定在导盲辅助这一民生痛点上,历经半年的调研与研发,最终带着成熟的系统方案站上赛场。
7月9日,“听见视界”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多模态智能导盲系统设备,提前一天抵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到。为确保比赛万无一失,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地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:反复进行现场演示模拟演练,细致调试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,在不同环境下开展模拟障碍物测试,并对系统参数进行校准。经过长达12小时的高强度调试优化,团队最终在次日赛场上成功展示了系统的稳定表现,赢得了评委的认可。
这套多模态智能导盲系统的核心优势,在于技术方案的巧妙平衡。团队成员介绍,传统导盲设备要么体积庞大不便携带,要么识别精度不足易产生误报。该系统通过优化图像识别算法,基于改进的YOLOv8模型,将iRMB模块与DynamicHead结构创新性融合,将障碍物检测精度显著提升,大幅降低了障碍物误报率。同时,轻量化设计让系统能在普通平板电脑上流畅运行,为移动端部署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尽管最终止步省赛,但团队的技术方案仍得到评委肯定。“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需求,”团队成员表示,“当前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误报率仍有优化空间,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压缩模型体积,争取在9月完成移动端部署。”
团队成员的这份坚持背后,是对社会需求的深刻认知。研究报告显示,截至2023年,中国视障群体约有1750万人,相当于每80人中就有1位盲人。然而,拥有专业导盲辅助设备的比例仅为5%,大多数视障人士仍依赖盲杖等传统工具,在出行安全与生活独立性上存在诸多局限。科技助残任重而道远,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需要用技术实力一点点填补现实缺口的漫长征程。团队将带着此行收获的经验与反思继续走下去,用实际行动传递科技应有的温度。
当技术褪去冰冷的外壳,便会生长出温暖的力量。“听见视界”团队用一行行代码证明,人工智能不仅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技术,更能成为照亮特殊群体生活的微光。那些在深夜里调试的算法、在赛场中校准的参数、在调研时记录的需求,最终都将凝结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。科技的温度,正藏在青年学子们对技术价值的坚守中,藏在我们用创新回应需求的实践里,更藏在那句“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需求”的信念中。未来的路上,或许还有无数次调试失败,或许还会遇到技术瓶颈,但只要这份用代码传递温暖的初心不变,科技助残的征途就永远充满希望。